環境影響評價(英語:Environmental Impact Assessment)簡稱環評(EIA),是一項控制環境影響的制度,旨在減少項目開發導致的污染,維護人類健康與生態平衡。環境影響評價就是對所有新建設的工程,對可能對環境產生的不利影響和需要采取的措施,預先進行一下評估,征求工程所在地居民和地方政府的意見,對原計劃進行修改,直到取得一致意見再開始建設。環境影響評價是一種導向性的評價,各個國家對環境影響評價的格式和規范有不同的要求。環境影響評價可能會地影響工程設計、投資和開工日期。但可以將工程對環境的不利影響預先降小,降低以后的污染治理費用。
一、環境釋義
環境是指影響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各種天然的和經過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總體,包括大氣、水、海洋、土地、礦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遺跡、人文遺跡、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城市和鄉村等。 環境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之分。自然環境是社會環境的基礎,社會環境又是自然環境的發展。
二、基本特性
整體性與區域性
1.整體性是各環境要素或環境各組成部分之間因有其相互確定的數量與空間位置并以特定的相互作用而構成具有特定結構和功能的系統。對待環境問題不能用孤立的觀點環境影響評價時不能以單因素的影響作為評價的依據。
2. 區域性是環境因地理位置的不同或空間范圍的差異會有不同的特性。研究環境問題必須注意其區域差異造成的差別和特殊
變動性與穩定性
1. 變動性是在自然的、人為的、或兩者共同的作用下。環境內部結構和外在狀態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之中
2. 穩定性是環境系統具有一定的自我調節功能的特性。環境組成越復雜,承受干擾的限度越大,穩定性越強。
人類的社會行為會影響環境的變化?這種變化是有限度的?必須在環境所能承受的范圍內。
資源性與價值性
資源性是環境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提供了必需的資源存在和發展的空間、必需的物質和能量。物質性方面空氣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淡水資源、海洋資源、土地資源、森林資源等。 非物質性方面美好景觀、廣闊的空間等。
價值性是環境具有資源性,也就具有價值性。環境對于人類及人類社會的發展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 人類社會的發展。必須以環境為依托環境的破壞必然導致發展受阻,而良好的環境條件是社會經濟良好發展的必要條件。
三、重要性
(1)為開發建設活動的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2)為經濟建設的合理布局提供科學依據;
(3)為確定某一地區的經濟發展方向和規模、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及相應的環保規劃提供科學依據;
(4)為制定環境保護對策和進行科學的環境管理提供依據;
(5)促進相關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
目的:環境影響評價鼓勵在規劃和決策中考慮環境因素,最終達到更具環境相容性的人類活動。
作用;環境影響評價明確開發建設者的環境責任及規定應采取的行動,可為建設項目的工程設計提出環保要求和建議,可為環境管理者提供對建設項目實施有效管理的科學依據。
定義:環境影響評價的意義,環境影響評價是一項技術 ,是強化環境管理的有效手段。對確定經濟發展方向和保護環境等一系列重大決策上都有重要作用:
1、保證建設項目選址和布局的合理性
2、指導環境保護措施的設計
3、為區域開發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導向
4、促進相關環境科學技術的發展
四、層次和分類
層次,環境影響評價主要分為三個層次:
①現狀環境影響評價。在項目已經建設、穩定運行一段時間后,產生的各類污染物達標排放,與周圍環境已經形成穩定系統,根據各類污染物監測結果來評價該建設項目建設后對該地域環境是否產生影響,是否在環境可接受范圍內。
②環境預測與評價。根據地區發展規劃對擬建立的項目進行環境影響分析,預測該項目建設后產生的各類污染物對外環境產生的影響,并作出評價。
③跟蹤評價。主要是針對大型建設項目和環評規劃,在建設過程中或者建設后項目實施過程中進行跟蹤評價,當項目出現了與預定的結果較大的差異時必須改進的一種評價制度,跟蹤評價是現階段環境管理的重要手段之一。
分類:
1.按照評價時間分類。環境質量回顧評價、環境質量現狀評價、 環境影響評價;
2.根據評價內容分類。環境影響經濟評價、環境政策評價、戰略環境評價;
3.按環境要素分類。大氣環境評價、水環境評價、聲學環境評價、土壤環境評價、生物環境評價、生態環境評價、經濟學環境評價、美學環境評價。